几天前,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老师陈佳佳收到一条来自家长的消息,这位家长直言,自家胖胖的孩子现在隔天就会跑2公里,不仅体重降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很多,虽然跑得慢,但还是喜欢去跑步的。”
陈佳佳是体育老师,这个暑假她发起了一个跑步打卡活动,自己带的三个班100多名学生一起,自定跑量,坚持锻炼,培养起了不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谈起这件事,她告诉记者,灵感来自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校长黄升昊,“之前在黄校长的发起下,我们学校老师组了个‘采三跑团’,这个暑假里,每个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定一个月目标,跑完在微信群里‘打卡’。”一个月下来,跑了100多公里的老师不在少数。
年轻老师身体素质“告急”
(资料图片)
校长决定让他们动起来
其实在学期中,老师们也会抽空跑步,“我觉得暑假也不能放松,就让老师们在群里每月定目标打卡。” 黄升昊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就是每个月跑100公里,离8月还有一周时间,这个“小目标”还差几公里就能完成。
给老师组跑团的点子,源于黄升昊对老师的观察,“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年轻人,我发现他们大多不爱运动、喜欢熬夜。”他就想让老师们先动起来,把身体素质提起来。
黄升昊是个跑步爱好者。学生时期,他就经常早上跑个七八公里,刚工作时还“客串”过大半年体育老师,每天带着学生沿着村道晨跑,“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我胖了一些,身体状态也不是很好。”于是3年前他重拾了这份爱好,早上6点起床跑上半小时。一段时间下来,体检时的身体指标比之前好了不少。
有了切身体会,跑步也成了让老师们动起来的首选运动。让他没想到的是,跑团一组建,老师们报名很踊跃,陈佳佳坦言:“其实老师自己运动健身的需求也很迫切,但一是时间太碎片,二是没人监督坚持不下来。”
不限时间、地点、速度,可以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也可以绕着操场跑圈,但一定要把想实现的目标告诉大家,这是“采三跑团”为数不多的规矩之一。陈佳佳很有感触,“说出来了,每个老师都成了见证人,慢慢运动的习惯也有了。”她还觉得跑步不仅让她体重降了、体型更好了,“整个人精神很好,很有活力。”
每天打卡之余,黄升昊还会鼓励老师、给老师点赞。这也让陈佳佳感受到了有伙伴的乐趣,“跑步其实是项很孤独的运动,尤其需要互相鼓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假期里,她两三天跑一次,每次跑四五公里,7月份就完成了50公里的跑量。
跑步时能捋清思路
这是一项很适合校长的运动
这几年,跑步似乎成了越来越多杭州高校、中小学校长的心头好。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就是圈内有名的跑步爱好者,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虞大明已经坚持跑步10年,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校长郑效其和黄升昊也经常约着一起跑步。明年,黄升昊还准备报名杭州马拉松,跑一场半程马拉松。
“跑步很适合校长这种脑力劳动者。”黄升昊说校长既要管理又要教学,工作压力不小,空闲时间也很少,“我之前尝试过打乒乓球,但一直约不到球友,后来就作罢了,跑步的附加条件最少,随时都可以跑,很容易坚持。”对他来说,跑步也是一种放松,“杭州的生态环境不错,到处都是跑道、绿道,有时跑着听听鸟鸣,看看绿植,会不由自主想起最近工作中的问题,跑完后可能就想出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了。”状态好时,他甚至会跑着步去学校上班。
在孩子的教育上,黄升昊很看重坚持这项品质,他觉得跑步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也能让孩子学会坚持,“我们追求进步,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当曾经的极限变成新的起点,这个过程其实和跑步的过程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