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次落笔,一句思念;一次邮戳,一场期待;一次拆封,一生感动。
202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一位位志愿军战士用一封封家书,表达对于战争的胜利、和平的期盼,以及家人的思念。
【资料图】
他们所思念的除了白发的母亲、妻子的怀抱、子女的撒娇还有我们所有华夏儿女的安危,我们也是这些战士们的“家人”。
70年后的今天,我们将再次读起那些在抗美援朝时期写就的一封封家书。
“我现在情况给你介绍一下,身体和出国前比起来还是不差多少,从未生过病,仍是健康着,工作,也是顺利的,这一切不必顾虑。”
“美军一见到我们战士就要跑,或投降,他们真说我们是一支神军队,美军够孬了。”
“美军太骄傲了,真认为他们是世界无敌,我们在第一二战役只一个月时间,真打他们够痛,第三个战役将他们一股劲追到三七线,看模样及他们的宣传,再也不想在朝鲜胜利了。”
以上都是志愿军39军116师346团团长吴宝光写给妻子刘珠玉的家书。
生与死,是生命永恒的主题,70多年前,吴宝光在战场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做为攻坚团团长带领着尖刀连在战场上激战。一头,是同在一个战壕中最亲密战友的牺牲,另一头,是家中怀孕待产的妻子。 在战争的阴霾下,新生命的诞生让这段家书故事变得如此不同。
吴宝光,1921年11月出生于江苏沭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40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了新四军,曾任新四军三师10旅29团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等职,多次参加反日伪扫荡和巩固苏北解放区的斗争。
1948年秋,吴宝光在锦州战役中负伤,来到后方齐齐哈尔市市立医院疗伤。当时19岁的刘珠玉刚参加工作,在医院护理前方下来的伤员,两人在此相识,建立了恋爱关系。不久,刘珠玉参军,来到了吴宝光的部队,从事卫生工作。1949年初,平津战役结束后,吴宝光与刘珠玉随部队南下,在南下途中经组织批准,8月,两人结婚。
1950年春,39军116师346团驻扎在河南新郑县,吴宝光任副团长,刘珠玉任卫生队助理军医。6月,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高潮。7月底,346团随39军北上进驻辽宁,做入朝准备,此时的吴宝光已升任团长。
10月16日,部队即将出发,因首批出国作战没有女同志参战,而妻子还怀有近8个月的身孕,征得组织的同意,吴宝光安排妻子回原籍齐齐哈尔待产。三天后的10月19日,吴宝光等第一批志愿军悄然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吴宝光率部队参加了五次战役中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战斗,其中包括11月初志愿军首次与美军交手的云山战役。云山激战后的第二天,11月4日,吴宝光给妻子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出国不知多少天,没有机会给你去信。今天有这样不幸机会,毛主任负伤了就给他带去一封信。我还是如前,不必顾虑。” 遗憾的是,这封便条似的短信却没有送达。
吴宝光在5天后的第二封信中说明了原因:“前次毛主任负伤给你带去一封信,叫一个骑兵送了四五十里,不幸毛主任因流血过多牺牲了就未带去”。志愿军入朝之初处于运动战中,没有书信传递系统,只能依靠伤员捎带。这位牺牲的毛主任叫毛蔼亭,是346团政治处主任,与吴宝光是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他身先士卒,亲率穿插部队最先攻入云山城,在激烈的巷战中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第二次战役很快就要打响了,吴宝光在紧张的战事间隙,挂念着即将临产的妻子的身体,11月9日又给妻子写了一封百字左右的家书,说自己仍然健康,但遇到的新情况也不少。“珠玉同志:……你近来很好吧,很想看到你一封信。可是没有这样机会吧,太可惜。别不(多)写,保重身体”。战事紧张,不容多言。
战事稍息,部队休整期间,吴宝光终于有时间给妻子写一封长信了。1951年1月13日,他在信中一开头就介绍了刚刚经历的第三次战役的情况,语意轻松,透露出胜利的喜悦。不知为何,这封信没有及时送出,直到10天之后,吴宝光返回祖国辽宁海城,又补写了一段,说要到沈阳学习一个月左右,并计划两人见面。
然而,前方战事突然发生了变化,1月30日晚吴宝光不得不再次给妻子写信:“珠玉:情况发生都是叫人难料。29日24时前还决定七个星期的学习,到凌晨1时就重返战场。这次回国算是短短的7天吧”。“前天刚写信叫你来沈在陆军医院生产,现在你就不能来了,我在天亮12时就走了”。显然,吴宝光最清楚战场的残酷,此次征战意味着什么,他安慰妻子:“我们都不要难受,再和美帝来拼一场,叫他们在我们面前低头吧”;“不必难过,等着不久胜利归来的日子吧”。
多年以后,吴宝光的次子吴翔读到父亲的这些来信,感慨万千,“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慷慨悲歌。”特别是在信的最后的“又及”:“我有些东西留下不往朝鲜带了。计美国新大衣一件,毛袜两双,白单一双,美国大手巾一条,狐狸皮一个,还有以前穿过的杂乱东西。”
吴翔表示道:“这显然是父亲的全部家当,其中有几件是云山战斗中打败美军王牌骑一师时缴获的战利品。且不论父亲所留之物的价值和意义,连‘以前穿过的杂乱东西’都留下了,不免让人有交代后事的感觉。如果联想之后发生的耗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就能体会到父亲‘再和美帝来拼一场’的无声呐喊,分明就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铿锵决心!”
就是在那个不眠之夜,吴宝光写完家书,留下衣物,带着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又一次告别祖国和亲人重返战场,迎接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和残酷的战斗。
刘珠玉的工作也很出色。1954年8月,她被选送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学习,1956年从部队转业,1957年底毕业,分配在南京市卫生防疫站卫生科工作,任公卫医师。1959年随家调至北京,在西城区卫生防疫站任流行病学医师。196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传染性肝炎防治试点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北京市、区两级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1977年10月后历任西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任副主任、西城区卫生防疫站党支部书记。1987年 7月离休。她和吴宝光的两个儿子吴征、吴翔也分别参军、入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不管工作如何变动,又经历多次搬家,吴宝光从朝鲜战场寄回的这组家书一直被刘珠玉精心保存着。
吴翔整理父亲的遗物,才偶然发现了这组家书,于是他采访母亲,查找战史、军史,以这组家书为线索,基本上弄清了父亲参加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的经过,也一次次感受到这些发黄的旧纸中浓厚的家国情怀。
随着时光的流逝,吴宝光写给妻子的这些家书,依然保持至今。如今它们将被更多人看见,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今年6月份,94岁高龄的刘珠玉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征集抗美援朝家书的消息后,想到自己保存了70多年的家书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马上就让儿子吴翔与征集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联系捐赠事宜。
很快,受94岁高龄的母亲委托,年逾七旬的吴翔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把父亲的这批珍贵家书无偿捐献给家书博物馆。包括吴宝光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至五次战役中写给刘珠玉的9封家书、入朝前三天116师346团政治处给刘珠玉开具的回家生产的2封介绍信,以及吴宝光在第三次战役中的立功证明书和5张在朝鲜前线拍摄的小照片。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表示,这些家书都是写于五次战役之间,非常紧张和残酷,所以这些家书非常的宝贵,因为战争初期书信很难传递出去。到了后期的防御战,就有专门的军邮了。“通过这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可以让我们回到70多年前那个残酷的战争现场,了解当时志愿军们都是如何战斗的,又如何胜利的。”张丁说道。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读起吴宝光写的这些家书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家书中所传递出的乐观、积极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发扬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主义精神,我们的战斗才能胜利,我们的红色血脉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202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志愿军英雄的一腔热血,铸就了70年来的山河无恙。值此之际,新闻晨报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发起这场抗美援朝家书征集活动,期待与大家一起重温写于70年前的家书,致敬参与过那场战争的志愿军英雄,纪念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更多抗美援朝家书故事点击下方链接:
长长的省略号背后,是他对她无尽的思念| 纸短情长,山河无恙
穿越时空的 “表情包”家书 | 纸短情长,山河无恙
散文般的家书背后,是真正的铁骨柔情 | 纸短情长,山河无恙
同为志愿军的他们,“双向奔赴”的爱情 | 纸短情长,山河无恙